儒學思想,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經典,遵循堯舜聖王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制,以孔子為師的一個華夏學派。史記 記載孔子在魯國編注六經,並在戰國時期講學,形成儒家學派。至西漢時期,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,「罷黜百家、獨尊儒術」,尊六經立學宮,將儒家經典抬升至漢朝最高道德規範,漢靈帝詔諸儒正定五經,刊於石碑,為古文、篆、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,樹之學門,使天下咸取則焉,正式把儒教定為國教。

從漢朝到唐朝,朝廷重視儒家吉禮、凶禮、賓禮、軍禮、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,被稱為經學,或者漢學。唐朝制定了《開元禮》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,其中對於如何祭天、祭祖,如何祭孔,都做了詳細的、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,成為宋明朝廷的典範。

南宋時朱熹創建理學,尊四書、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「孔孟之道」,開創的程朱理學在元代之後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,自元代起均以朱熹《四書集注》作科舉答題標準。

明末顧炎武不滿於理學家空談心性的學風,提倡「經學即理學」,開創了以「明道救世」的樸學,[7]認為經之義存於訓訪,識字審音音,才能知其義。

清代考據學、音韻訓詁達到了頂峰。戴震甚至主張學好天文、地理、古音韻、古典章、數學、生物等知識之後才能閱讀儒家經典。清末的儒家已經包含了經學以及與四書五經相關的音韻學、史學、天算學、律呂學、金石學、校勘學、目錄學等等。

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儒家以宋明理學的現代鬥士自居,著重義理之辨,尋求會通西方哲學和佛學。 儒家思想至今對整個東亞文化圈影響頗深。早先未來學者Herman Kahn稱:「儒家在東亞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,如果不是儒家思想的影響,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甚至中國,都不可能如此快地現代化和工業化。"但是近來,這個觀點變得臭名卓著,因為它的複雜內涵被學界發現:是源於儒家思想所產生的、歷史悠久的「中國朝貢體系」